四海同寒食 千秋为一人 ——浅谈介子(之)推文化精神和价值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但这种传统并不是凭空抽象产生的,而是从爱故乡、爱故乡的祖先逐级延展开的。故土山川的灵魂是什么?是我们的先贤、先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在我国厚重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介之推);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这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介子推,就是从竞功名、逐富贵的名利场中反拨出一个有功不居功、功成不受赏的人物,成为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那么,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从中应摒弃什么和继承什么?不仅只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涉及到树立什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事。
一、史书中的其人其事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一章,记载道: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大意是: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左传》中记载的故事就发生在“骊姬之乱”时期。骊姬本是骊戎部族首领的女儿,有姿色,工心计。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妃子。骊姬为了自己儿子奚齐能够承继晋国君主的地位,便使计离间了献公与其子申生、重耳、夷吾之间的感情,以此迫死太子申生,又诬陷重耳、夷吾也参与了申生的谋逆,把两位公子也逼到狄国和梁国去了,制造了历史上的“骊姬之乱”。晋国贤臣介子推追随落难公子重耳亡命十九年,途中不惜割肉奉君,助其度过难关。这种舍生取义行为,决不是一时冲动所能为,而是奉献精神的升华。当后来重耳成为国君进行论功行赏时,介之推却悄悄寻就一脉青山,与老母亲一起隐居去了!
这里,我想为介之推没有留下姓名的母亲点个赞。没有母亲的安于贫困、不贪富贵和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怀和理解,也许,介之推难以做得这么完全彻底。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像介之推母亲这样的伟大母性层出不穷,择邻三迁的孟母,芦柴教子的欧阳修之母,教儿精忠报国的岳母……这些伟大母亲为我们的民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优秀儿女,我们为之骄傲。
二、关于介子推的出走
这一点,《史记》比《左传》记述得更详细些。有段文字说,当初晋文公一行自秦渡黄河入晋时,子犯因在十九年从亡生涯中功劳最大。船行河中,即行摆谱,遂以多年来对主上有诸多的触犯为借口,说出“从此去矣”四字,试探晋文公归国称君以后对自己的态度。晋文公很重君臣之谊,激动得将一双玉璧投入于黄河水中,并与子犯订立了日后有福共享的誓盟。介子推对子犯此举不予随和,立即耻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同位。”等船至东岸登陆后,随即便不辞而别,并没有与众人共进国都曲沃,而自归其家。
公正而言,介子推的如此举动欠妥。但这绝对不是出于对晋文公有什么怨恨,这一点必须肯定,这是探讨介子推轶事的一大前提。这段文字,清楚地再现了介子推当时的心理状态,一句话“吾不忍与同位”,这正是他“不言禄”精神的初步体现。
应当说,介子推的这种思想是一贯的。史籍中记述了晋文公对功臣们人人有所表示,介子推闻讯后,也立即发表过与上述意见相同的评说。而当分析到晋文公会很快地也要给自己有一份酬谢时,他便向母亲表示了“不食君禄”的意思,就是说,不论是领土或是爵位,他都坚决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那不就是与子犯他们“同位”了吗?因而他选择了继续走,并且走得更加远些。这是介子推“不言禄”精神的进一步体现。封与不封,漏封与不漏封,来迟的封与不来迟的封,在介子推眼中都无关紧要,“不言禄”与“不食君禄”是他早就决定了的“既定方针”,出走隐居的路,他走定了。这就是史籍中的介子推,真正的介子推。
宋·黄庭坚《清明》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据传说重耳封赏之后在晋国宫门上出现了这样一首诗:“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吕氏春秋》中说这首诗是介子推所写。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东周列国志》上说是介子推的邻居解张怕埋没其功,写了这首诗。这虽是小说家之言,亦足可信。
三、历史上怪诞之说的来源
史籍中的晋文公与介子推,都是正直而善良的人,君臣关系很好。介子推之所以贤,就贤在他只知奉献、不争名夺利、不食君禄、不闹思想情绪等之上。晋文公不忘十多年从亡之谊而分封“介推田”、而悲痛哀悼。所有这些,都备受社会人们所尊崇。在他们身后不久的战国时期,楚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楚辞》中,热情洋溢地赞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寐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以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这本是历史的原貌。问题来自于《庄子》:“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仅仅29字,一变其君臣二人仁爱忠义的原貌,而成了一对冤家对头。
《庄子》作者庄周,与屈原同时期人,其文章以虚幻、怪诞、离奇而称著。历来在学术界只以艺术作品对待,并不归属于史籍。如若以史实信之并引证,则成为无稽之谈。就上述29字的评说,稍作分析,便能从中发现问题。一是至忠的介子推,何以会因为主上对自己一时的不周而怒,甚至离去?二是晋文公愧对介子推者,只能算“忘”,岂能言“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思想准则。
四、关于介子推精神和价值
介子推为鞭策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在其临死之前,咬破手指,撕开衣襟,写上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后来他也的确做到了励精图治,勤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在有着无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中国历史上,晋文公不失为一个灵魂高贵的国君。他为了追怀介子推,禁生火,吃冷食,虔诚地忏悔,认认真真地进行着灵魂的自我救赎。如果排除政治地位的因素,晋文公也算得上一个“士”吧,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士”,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士”。莎士比亚说:“勇敢是世人公认的最大美德,有勇的人是最值得崇敬的。”
介子推的精神究竟是什么?“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文化大喷发的春秋时期。在介子推之前,中国文化的“忠孝义”之思想已经出现。如泰伯奔吴让贤于三弟的故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故事等都有这类思想文化内涵。介子推更是用自己的悲壮故事将此理念演绎到了极致。其割股奉君,辅佐主公复国为“大忠”;功成身退,不思利禄为“大义”;回家侍奉老母,相守至死为“大孝”;不屑与奸佞同伍,耿直洁行视为“大士”,体现了中国文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贵气节。在介子推的人生价值观中,实现“忠义孝士”远高于生命本身,更在功名利禄之上。可以说,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已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典型代表。
仰慕“士”之高义,介子以来,严子陵隐于富春江畔,结庐而居,垂纶而钓;陶渊明隐于庐山之下,耕田读书,饮酒赏菊;林和靖隐于孤山之上,梅妻鹤子,绝代风流。薪火相传,古为今用,学习介子精神,我个人认为,至少应做到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爱国之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介子推一生都心系国家,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就连死前还留下对晋文公的告诫,告诉他一定要“清明勤政复清明”。
其次,要有一颗扶困助危之心。当然指的不是要我们学着介子推把肉割下来给别人,而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不要去贪图什么荣华富贵而违背道德。介子推在面对那些功名利禄时,丝毫不像那些唯利是图的人谄媚君王。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贪图富贵,不会去主动邀功。
第四,要有一颗正直善良之心。介子推心恨骊姬阴谋,一心成就明君。他那种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的愤举,割肉救主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高风亮节、除恶荐贤的传统美德的体现。这种精神成为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的重要支柱。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应该是对介子精神最高的评价了。寒食之相关于“死”,清明之相关于“生”。当母子同逝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地回春的节令时,历史的无形之手将这本来被看作极其冲突的生死两界,融合成一个节日、一个主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敬畏自然,感恩新生!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节日,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缩影。这种缅怀,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同时,这样的缅怀也体现了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
德行天下,春风化雨;士兮归来,千秋呼唤。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发扬光大清明寒食节的信仰追求和价值理念,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让我们重温清明寒食文化,守住自己文化的根,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介子精神,不仅是夏县的,也是民族的,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
在我国厚重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介之推);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这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介子推,就是从竞功名、逐富贵的名利场中反拨出一个有功不居功、功成不受赏的人物,成为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那么,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从中应摒弃什么和继承什么?不仅只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涉及到树立什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事。
一、史书中的其人其事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一章,记载道: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大意是: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左传》中记载的故事就发生在“骊姬之乱”时期。骊姬本是骊戎部族首领的女儿,有姿色,工心计。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妃子。骊姬为了自己儿子奚齐能够承继晋国君主的地位,便使计离间了献公与其子申生、重耳、夷吾之间的感情,以此迫死太子申生,又诬陷重耳、夷吾也参与了申生的谋逆,把两位公子也逼到狄国和梁国去了,制造了历史上的“骊姬之乱”。晋国贤臣介子推追随落难公子重耳亡命十九年,途中不惜割肉奉君,助其度过难关。这种舍生取义行为,决不是一时冲动所能为,而是奉献精神的升华。当后来重耳成为国君进行论功行赏时,介之推却悄悄寻就一脉青山,与老母亲一起隐居去了!
这里,我想为介之推没有留下姓名的母亲点个赞。没有母亲的安于贫困、不贪富贵和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怀和理解,也许,介之推难以做得这么完全彻底。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像介之推母亲这样的伟大母性层出不穷,择邻三迁的孟母,芦柴教子的欧阳修之母,教儿精忠报国的岳母……这些伟大母亲为我们的民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优秀儿女,我们为之骄傲。
二、关于介子推的出走
这一点,《史记》比《左传》记述得更详细些。有段文字说,当初晋文公一行自秦渡黄河入晋时,子犯因在十九年从亡生涯中功劳最大。船行河中,即行摆谱,遂以多年来对主上有诸多的触犯为借口,说出“从此去矣”四字,试探晋文公归国称君以后对自己的态度。晋文公很重君臣之谊,激动得将一双玉璧投入于黄河水中,并与子犯订立了日后有福共享的誓盟。介子推对子犯此举不予随和,立即耻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同位。”等船至东岸登陆后,随即便不辞而别,并没有与众人共进国都曲沃,而自归其家。
公正而言,介子推的如此举动欠妥。但这绝对不是出于对晋文公有什么怨恨,这一点必须肯定,这是探讨介子推轶事的一大前提。这段文字,清楚地再现了介子推当时的心理状态,一句话“吾不忍与同位”,这正是他“不言禄”精神的初步体现。
应当说,介子推的这种思想是一贯的。史籍中记述了晋文公对功臣们人人有所表示,介子推闻讯后,也立即发表过与上述意见相同的评说。而当分析到晋文公会很快地也要给自己有一份酬谢时,他便向母亲表示了“不食君禄”的意思,就是说,不论是领土或是爵位,他都坚决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那不就是与子犯他们“同位”了吗?因而他选择了继续走,并且走得更加远些。这是介子推“不言禄”精神的进一步体现。封与不封,漏封与不漏封,来迟的封与不来迟的封,在介子推眼中都无关紧要,“不言禄”与“不食君禄”是他早就决定了的“既定方针”,出走隐居的路,他走定了。这就是史籍中的介子推,真正的介子推。
宋·黄庭坚《清明》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据传说重耳封赏之后在晋国宫门上出现了这样一首诗:“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吕氏春秋》中说这首诗是介子推所写。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东周列国志》上说是介子推的邻居解张怕埋没其功,写了这首诗。这虽是小说家之言,亦足可信。
三、历史上怪诞之说的来源
史籍中的晋文公与介子推,都是正直而善良的人,君臣关系很好。介子推之所以贤,就贤在他只知奉献、不争名夺利、不食君禄、不闹思想情绪等之上。晋文公不忘十多年从亡之谊而分封“介推田”、而悲痛哀悼。所有这些,都备受社会人们所尊崇。在他们身后不久的战国时期,楚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楚辞》中,热情洋溢地赞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寐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以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这本是历史的原貌。问题来自于《庄子》:“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仅仅29字,一变其君臣二人仁爱忠义的原貌,而成了一对冤家对头。
《庄子》作者庄周,与屈原同时期人,其文章以虚幻、怪诞、离奇而称著。历来在学术界只以艺术作品对待,并不归属于史籍。如若以史实信之并引证,则成为无稽之谈。就上述29字的评说,稍作分析,便能从中发现问题。一是至忠的介子推,何以会因为主上对自己一时的不周而怒,甚至离去?二是晋文公愧对介子推者,只能算“忘”,岂能言“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思想准则。
四、关于介子推精神和价值
介子推为鞭策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在其临死之前,咬破手指,撕开衣襟,写上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后来他也的确做到了励精图治,勤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在有着无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中国历史上,晋文公不失为一个灵魂高贵的国君。他为了追怀介子推,禁生火,吃冷食,虔诚地忏悔,认认真真地进行着灵魂的自我救赎。如果排除政治地位的因素,晋文公也算得上一个“士”吧,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士”,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士”。莎士比亚说:“勇敢是世人公认的最大美德,有勇的人是最值得崇敬的。”
介子推的精神究竟是什么?“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文化大喷发的春秋时期。在介子推之前,中国文化的“忠孝义”之思想已经出现。如泰伯奔吴让贤于三弟的故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故事等都有这类思想文化内涵。介子推更是用自己的悲壮故事将此理念演绎到了极致。其割股奉君,辅佐主公复国为“大忠”;功成身退,不思利禄为“大义”;回家侍奉老母,相守至死为“大孝”;不屑与奸佞同伍,耿直洁行视为“大士”,体现了中国文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贵气节。在介子推的人生价值观中,实现“忠义孝士”远高于生命本身,更在功名利禄之上。可以说,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已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典型代表。
仰慕“士”之高义,介子以来,严子陵隐于富春江畔,结庐而居,垂纶而钓;陶渊明隐于庐山之下,耕田读书,饮酒赏菊;林和靖隐于孤山之上,梅妻鹤子,绝代风流。薪火相传,古为今用,学习介子精神,我个人认为,至少应做到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爱国之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介子推一生都心系国家,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就连死前还留下对晋文公的告诫,告诉他一定要“清明勤政复清明”。
其次,要有一颗扶困助危之心。当然指的不是要我们学着介子推把肉割下来给别人,而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不要去贪图什么荣华富贵而违背道德。介子推在面对那些功名利禄时,丝毫不像那些唯利是图的人谄媚君王。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贪图富贵,不会去主动邀功。
第四,要有一颗正直善良之心。介子推心恨骊姬阴谋,一心成就明君。他那种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的愤举,割肉救主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高风亮节、除恶荐贤的传统美德的体现。这种精神成为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的重要支柱。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应该是对介子精神最高的评价了。寒食之相关于“死”,清明之相关于“生”。当母子同逝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地回春的节令时,历史的无形之手将这本来被看作极其冲突的生死两界,融合成一个节日、一个主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敬畏自然,感恩新生!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节日,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缩影。这种缅怀,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同时,这样的缅怀也体现了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
德行天下,春风化雨;士兮归来,千秋呼唤。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发扬光大清明寒食节的信仰追求和价值理念,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让我们重温清明寒食文化,守住自己文化的根,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介子精神,不仅是夏县的,也是民族的,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