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美好生活新答卷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之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篇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不辞辛苦专程前往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指导,勉励乡亲们要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铭刻心间。
一年来,我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聚焦深度贫困,落实精准方略,把好现行标准,采取超常举措,使2017年下半年以来成为我省攻坚深度贫困力度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有力带动了扶贫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一年,山西民生保障交出亮丽答卷,幸福故事一个个上演。
这一年,山西脱贫攻坚奏出时代强音,贫困堡垒一个个击破。
一个方向更加明确 以“超常之举”攻克“贫中之贫”
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锁定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一年来,我省聚焦最困难的地方,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坚持先难后易,以超常之举攻克深度贫困。
聚焦难点,精准施策——
2017年6月,省委出台《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瞄准10个深度贫困县、3350个深度贫困村、28.47万深度贫困群体,提出10项超常措施,狙击深度贫困。
2018年5月,又出台《关于“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提出10条共享政策和10条专项政策,为10个深度贫困县注入了新的政策动力,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活跃。
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路径。采取搬迁对象签订协议、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办法,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确保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
借助整村搬迁,岢岚县赵家洼村贫困户曹六仁与过去的自己挥手作别。
土路、土房、土墙,门前是望不到边的一座座土山坡,这是老曹曾经的家;干净、明亮、温馨,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的小区,这是老曹的新家。对比今昔让老曹感慨:“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坐在舒适的房间里,时常想起以往的生活。没料到,老了老了却享福了!”
加大投入,优先布局——
在资金支持方面,2017年,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30.5%、扶贫周转金的22.6%,投向10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拿出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30.3%,共14.4亿元投向10个深度贫困县,10个深度贫困县扶贫再贷款增加3亿元,统筹整合使用的7大类、56项资金向深度贫困县倾斜。
在项目建设布局方面,退耕还林、造林绿化、经济林提质增效等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县倾斜,国家新增生态护林员岗位全部落实到深度贫困县;光伏扶贫3年规划总规模的43%、危房改造总任务的37.6%安排到深度贫困县。
尽锐出战,汇聚合力——
一年来,我省压实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专业人才挂职、学校医院对口的“六个帮扶”责任制,强化一线攻坚力量,筑牢攻坚前沿堡垒。
奇奇里村是永和县黄河岸边一个小山村,既偏又穷。2015年,26岁的郭若桥成为村里的第一书记。那一年,全村700多口人中有323人是贫困户。几年时间,郭若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一起引进项目、发展旅游、激发内生动力……小山村气象一新。2017年底,全村奇迹般地整村脱贫。
如今在全省脱贫攻坚一线,活跃着11652名各级包村领导、13985支派驻工作队、40180名工作队员以及10009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们推动各项攻坚措施落实落地,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点燃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向深度贫困宣战,必须进一步优化、深化、实化帮扶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打一场攻坚拔寨的合围战、歼灭战。
一个路径更加清晰 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统筹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是一大时代课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我省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个战役”。
非常之目标,当有非常之举措。
一年来,我省通过综合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带动51.9万贫困人口增收。
一年来,在造林机制、资产性收益、技术服务等领域大胆创新,提升贫困户生态建设的参与度。同时,开拓新型生态产业,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让每一片林地资源都成为“绿色银行”。去年,58个贫困县2257个造林合作社共造林277万亩,带动5.4万贫困劳动力人均增收8700元。
吕梁市深度贫困区和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长期以来,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面临着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
重压之下,吕梁市把二者有机结合,以合作社造林为抓手,有效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一年来,绿色面积不断扩展,贫困范围渐渐收缩。
岚县是吕梁市生态扶贫的先行者。2017年,全县实施造林工程13.87万亩,全部由102个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实施,涉及贫困人口5155人,收入达2000万元。
王建生是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村民,40岁还没钱成家。因70多岁的父母身体多病,一直不能外出务工,仅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生活越过越紧。去年,王建生当上了护林员,每天上半天班,一年能挣1万元,日子终于“过开了”。他说,在家门口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眼下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脱单”!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在58个贫困县,有2.28万贫困劳动力像王建生一样当上了护林员,年人均增收6700元。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生态扶贫的改革效应也频频释放。
大宁县在试水“资产性收益扶贫”中,看到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
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大宁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鼓励县域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群众以个人拥有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以及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以股权的形式入股合作社,让“冷资源”变成了“热财富”。目前,全县共有2个合作社与221户群众签订入股合作协议,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
“作为两大攻坚战的交集,生态扶贫具有双重意义,但也面临‘成长烦恼’。在实践中,必须创新机制体制。”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说,大宁县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1.6亿元,实现20万亩荒山荒坡造林绿化全覆盖,带动3529户9881人脱贫。
一个理念更加明显 让“民生清单”成为“幸福账单”
悠悠万事,民生最重。
如何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地?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狠抓民生实事,扎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及下岗职工安置等方面的工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城乡低保、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标准持续提高;就业、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财政支出,牵引民生之变。两年来,我省在财力紧张的情况,坚持财政资金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2017年,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4%,今年1月至5月达到82.2%。去年,吕梁市民生支出259.9亿元,占预算支出的82.5%。
补齐短板,让发展更均衡。
奔小康,盼健康。我省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专门出台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方案,省级每年投入11.7亿元,合力构建“三保险、三救助”政策体系,35种特殊慢性病门诊目录内费用按限额100%报销;实行乡村干部、医生与贫困户健康扶贫“双签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全省惠及23.74万人次,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90%以上。
偏关县楼沟乡小村的孙长青,身患糖尿病10余年,长期依靠药物治疗。这几年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酮症后,多次住院治疗,大额医药开支让其家庭不堪重负,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人员。去年8月,老孙享受到“双签约”服务后,住院11天,花费3828.25元,个人只承担547.35元。老孙高兴地说,健康扶贫就是好,看病医生管,报销干部帮,省心又省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百姓的饭碗。我省适时出台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意见,建立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五大体系”,去年省级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7.2万人,转移就业9万人;2018年,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总体思路,投入10亿元左右,对100万人进行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得益于“吕梁山护工”培训,中阳县武家庄镇留慈村农民许连红迎来人生“蝶变”。
“我在北京就业,照料一对老年夫妇,每月收入5200元。在北京我去了长城、故宫等好多地方,眼界开阔了,整个人也自信了。”许连红高兴地说。“丈夫有病、孩子读书,家里条件不好。”说起以往的生活,许连红直皱眉头。2017年年初,她参加护理护工培训后,在京城当起了保姆。时隔一年,观念变了,钱袋鼓了!
“护工给了贫困农民一个就业机会,政府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给农民一个稳定的支点。”吕梁市市长王立伟表示,民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要优先保障、优先投入、优先解决,让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在生产安全、教育、下岗职工安置及住房等领域,一年来,我省的进步同样明显。
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2.15%、41%;2016年、2017年去产能分流的51370名职工得到再就业安置,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表扬;建立教育扶贫个人自主账户,去年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中高职生5.2万人,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3.4亿元,受助学生37万人;2017年改造危房7.79万户、危险土窑洞2.76万户,完成1121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
摆脱贫困,奔向小康。三晋儿女正以昂扬奋发的姿态阔步向前,以民生为底色,书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答卷。(赵建军)